然而,煤岩显微组分分析一直以人工测试为基础,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的研究者对显微组分的结构、形状和颜色的分辨能力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固定碳是指煤除去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残渣(工业分析仪、马弗炉),灰分是煤燃烧后剩余的灰分,可磨煤的总水分是煤中所含的水分。
鲍方1,2李志明1张美贞1王汝成2(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由于激光拉曼光谱可以研究碳材料的结构有序性,评价碳材料中的结构缺陷,因此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和了解有机显微组分的性质。然而,煤岩显微组分分析一直以人工测试为基础,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的研究者对显微组分的结构、形状和颜色的分辨能力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煤指数总水分是煤中所含的水分。灰分是煤燃烧后剩余的灰分。挥发分是煤燃烧中的挥发性成分。固定碳是指煤除去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残渣(工业分析仪、马弗炉)。全硫是煤中所有硫元素的含量(污染指数)。发热量是煤的发热量,是决定煤的质量和用途的重要指标。第一个指标:水分(M)煤中的水分分为内部水分、外部水分、结晶水和分解水。
目前我们经常报以下水分指标:1。总水分(Mt)是煤中所有内部水分和外部水分的总和,通常也表示为Mar。通常将其设定在8%以下。2.风干水分(Mad)是指煤在风干状态下所含的水分。也可以认为是固有水分,旧国标中称之为“分析基水分”。煤中水的赋存状态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与矿物质结合的水,称为结合水或结晶水。
1.2.1预测技术概述中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在地下资源开采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重大动力灾害,如煤与瓦斯突出冲击矿压(岩爆、矿震),并且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和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由于煤与瓦斯突出或冲击地压可在瞬间将巨量的煤与瓦斯喷入采掘工作面空间,不仅严重破坏巷道设施和通风系统,还会使附近区域的所有井充满瓦斯和煤粉,造成瓦斯窒息甚至将人掩埋在煤流中,甚至造成煤尘、瓦斯爆炸等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对煤与瓦斯突出等煤岩灾害动力现象的机理、预测和预处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尤其是预测预报的研究)。
1.3.1煤岩体中分离电荷的产生机理[54 ~ 64]电磁辐射的前提和基础是电荷的分离,即在宏观上表现为正负电荷,这种分离电荷的最终回收使煤岩体在宏观上呈现电中性,这就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机理要回答的问题是:①如何分离电荷;②分离出的电荷如何消失并产生电磁辐射。因此,有必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研究煤岩受载变形破裂过程中的电磁辐射机理。
然而,一些实验表明,有和没有压电材料的岩石都会产生电磁辐射。例如,Cress、孙、朱和王赤伦认为压电不是电磁辐射的真正机制或影响很小。根据之前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压电效应虽然不是电磁辐射的唯一原因,但确实是其原因之一,压电体存在时就会产生电磁辐射。压电体的压电效应可以定性地解释如下。
杨娇生陈王波(中国石油廊坊分公司,河北廊坊):长期导流能力评价实验能够反映油气藏条件下裂缝的真实导流能力,为压裂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利用FCES-100长期裂缝电导率仪,测试了不同条件下煤岩水力裂缝的长期电导率,分析了嵌入、煤粉、胍胶残渣和复杂裂缝对电导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煤岩强度低,嵌入损伤严重,在低闭合应力(15MPa)时明显,而在砂岩中,闭合压力大于25MPa时嵌入损伤明显。煤粉疏水性强,容易聚集堵塞裂缝,大大降低了电导率。
由于瓜尔胶压裂液难破,残渣对裂缝渗透率的损害高达70% ~ 80%,可使导流能力降低30% ~ 50%。因此,应加强超低温破胶技术的研究。裂缝形状对导流能力也有很大影响,复杂裂缝的等效导流能力低于单一裂缝。研究成果对煤层压裂材料的优选、现场施工控制和压后产能评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配煤基础知识cnxbxm/book/a3/D1p.pdf 1。玻璃态组分镜质组是煤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组分,我国大多数晚古生代煤中镜质组含量在55%~80%以上。与其他两种有机组分相比,它具有较高的氧含量和中等的碳和氢含量。镜质组组分按其形态结构分为结构镜质组、非结构镜质组和镜质组。结构镜质体是指能看到植物木质部等细胞结构的镜质体成分。
细胞腔内常充满无结构的镜质体、树脂或粘土矿物,纯凝胶很少。一般来说,结构镜质组的原生灰分较低,其膨胀性、粘结性和挥发分略低于其他镜质组。非结构镜质体是不显示植物细胞结构的镜质体成分。它是指植物组织和器官的镜质体显微组分,在强烈胶凝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镜质组又称碎屑镜质组,是镜质组的碎屑颗粒,一般粒径小于10μm,是煤中少见的镜质组成分。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规定:煤巷和半煤岩巷需要顶板离层仪观测顶板,不提岩巷。在煤矿巷道中安装顶板离层仪是十分必要的。巷道的下沉和巷道的离层是人眼看不到的。如果巷道下沉,巷道离层会造成事故,为了安全需要在煤矿巷道安装顶板离层仪,在顶板钻一个10米的洞,用锚药锚线,基本就够了,看说明书会很容易。
岩石磁性用磁化率、感应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表示,其中磁化率是衡量岩石磁性的重要参数之一,主要取决于磁铁矿等磁性矿物的含量。岩石中磁性矿物的含量与岩石磁性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般来说,铁磁性矿物含量越高,磁性越强。对多个矿区岩矿样品磁化率与磁铁矿体积分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样品磁化率随着磁铁矿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两者之间没有严格的比例关系。
特别是温度对岩石磁性的影响,就其数值而言,要大于地磁场的变化。如汝箕沟黑头寨煤火试验区,正常沉积的中生界砂岩、泥岩一般无磁性,只有少数岩性有弱磁性(包括侏罗纪煤系地层)。其磁化率一般小于100×105SI。燃烧后的岩石(包括煤层)可由非磁性变为磁性,燃烧层附近的顶、底板和夹层中的岩石磁化率明显升高,可提高到2 ~ 3个数量级,达到(5000 ~ 20000) × 105Si。
9、含煤岩系源岩生烃高峰早于非含煤岩系源岩黄迪凡等(1984)根据热模拟实验结果,提出同一沉积盆地不同类型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的顺序为:ⅲ型、ⅱ型、ⅰ型;张(1991)等人用RockEval分析仪对含煤岩系中纯度较高的显微组分进行了瞬时热能生烃率测试,研究了不同显微组分的主要生烃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树脂生烃最早,藻类生烃最晚,镜质组、角质体和木栓体居中。